(博士论西游第九四四讲,选自《〈西游记〉与中国古代社会》(131)第三章――生活篇之“多种形式的出行方法和千奇百怪的神仙坐骑”)在上一讲,我们提到,地藏菩萨化身为唐时新罗国王族,姓金,名乔觉。唐高宗永徽四年,乔觉二十四岁时,出家为僧,随即携一白犬渡海来华,住锡于安徽九华山;唐德宗贞元十年,地藏菩萨坐化,白犬亦随之傍息,与地藏菩萨同请供奉,为地藏菩萨坐骑。《西游记》中出现的第四个神仙坐骑,是观音菩萨的“金毛犼”。朱紫国国王用弓箭射伤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的二子,佛母忏悔,要让朱紫国国王“拆凤三年,身耽啾疾”。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听到此言,来到朱紫国,抢走王后金圣娘娘,吓病了国王。唐僧师徒取经经过朱紫国时,悟空得知此事,他先医好国王疾病,后来到金毛犼洞府,运用各种手段,将金毛犼能喷烟火和毒砂的紫金铃骗到手中,并放火反烧金毛犼。被烟熏火烧的金毛犼即将被悟空降伏之时,观音菩萨赶到,她用净瓶之水灭了烟火,并将其中的因缘告诉了悟空。得知其中内情的悟空,放过金毛犼,救出金圣娘娘并其带回国,分别三年的国王与娘娘终于团圆,唐僧师徒也再次踏上西行取经之路。那么,金毛犼又是什么动物呢?他为何能成为观音的坐骑呢?观音菩萨,梵名阿婆卢吉低舍婆罗。原译为观世音菩萨,唐时因避太宗李世民之名讳,略去“世”字,简称为观音菩萨。观世音菩萨,由后秦时高僧鸠摩罗什所译,据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记载,“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,闻是观世音菩萨,一心称名,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,皆得解脱”,故称观世音。唐代玄奘大师译为“观自在菩萨”,意即“观世界形能自在无碍,对苦恼众生能自在拔苦与乐”。据《悲华经》记载,观音为远古删提岚国转轮圣王无诤念的太子,名叫不眴,长大后和父王、兄弟尼摩一起随宝藏如来出家修行,并分别被授记为阿弥陀佛、“观世音”菩萨和“大势至”菩萨,合称为“西方三圣”。另据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载,观音在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,号“正法明如来”,为度救众生而倒驾慈航,现菩萨身,称“观世音菩萨”。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相,众生应以何身得度,菩萨则现何身而为其说法,随缘救度。因此,观音既现男相也现女相,佛教传入中土后,为吸引女性信众,观音多现女相,并在南宋时固定了下来。至于观音的道场,据《华严经》的善财童子“五十三参”记载,其二十七参时,“至补怛洛迦山,参观自在菩萨”。也就是说,观音的道场在古印度的“补怛洛迦山”,即今印度南部提鲁内尔维利县境内的巴波那桑山,唐代玄奘大师到印度求法时曾到此山,并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对其进行了描写。浙江普陀山原名为梅岑山,因西汉道士梅福在此修炼而得名,唐时一梵僧在该山潮音洞见到观音显现,故得名“补怛洛迦山”。唐懿宗李漼咸通年间,日本慧锷法师到五台山携观音像回国,至此遭遇风浪,夜梦一胡僧告之曰“汝但安吾此山,必令便风相送”,慧锷留其像而去,一张姓居民供奉该观音像于其宅,称之为“不肯去观音”,后梁朱友贞贞明年间,在张宅建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北宋神宗和南宋高宗皆在此加封赦建观音寺,宁宗赵扩赐匾“圆通宝殿”,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地方,并根据佛经“补怛洛迦”,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,普陀山自此成为观音的道场。明代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,将原来的“宝陀观音寺”敕赐为“护国永寿普陀禅寺”,正式改称为普陀山,并将莲花洋中一小岛称洛迦山,自此有了两个山名。而观音菩萨的坐骑“犼”,则是中国本土神兽。犼,俗称望天吼、朝天吼、蹬龙,最早记载于《尔雅》,其角似鹿、头似驼、耳似猫、眼似虾、嘴似驴、发似狮、颈似蛇、腹似蜃、鳞似鲤、前爪似鹰后爪似虎。犼对天咆哮,因其能上传天意、下达民情,助观音菩萨“观众生音声,解脱众生苦”,故成观音菩萨坐骑。
【原】原为中国本土神兽的“犼”,缘何能成为观音菩萨的坐骑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