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蚯蚓”为什么没成为“专一”的代名词?

“蚯蚓”为什么没成为“专一”的代名词?

提到梧桐,便令人想到“离别”;提到“细雨”就让人联想到“哀愁”;提到蜜蜂,人们便会想到“勤劳”;提到飞蛾,便会想到“义无反顾”或者“自讨苦吃”。

但是没什么人提到蚯蚓会让人联想到“专一”,尽管荀子在《劝学》里说的:“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”却并没有成为专一的“意象”,为什么呢?

一.荀子在当时影响比不上其他圣贤

虽然是大儒,但从最开始的“周孔之道”到“孔孟之道”,儒家圣贤的名单始终没有荀子。原因很简单,他总是和儒家正统对着干。比如,孟子认为“人性善”,荀子却说“人性本恶”;儒家将孟子和子思视为贤人,荀子偏说他俩是祸乱天下的罪人;孔子曰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,荀子却反对平等……但是儒家正统思想不论在当时还是至今都有较大影响,在于它迎合需求,有广泛群众基础。相比之下,尽管荀子也属于儒家,但他并没有将儒家正统思想广泛传播,而是加了自己的理解,并且这些理解与正统思想相违背。其次,孟子游说各国,他的理念虽不被采纳,却处处受人礼遇。荀子也曾游说诸侯,却基本不受待见。是因为孟子会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劝说,但荀子比起孟子“情商不高”,在一次学术论坛上,他甚至公开羞辱孟子及其“性善论”,认为自已才是孔子的正宗继承人。故尽管他口才好,与别人辩论也头头是道,终没有获得大众好评。如果大众都把荀子的话当作“圣旨”,肯定“蚯蚓专一”会出现在以后的文人诗词中。就像陶渊明爱菊,作为东晋“社会名流”的他写的诗文成为了大众追逐的对象,所以后来就有了“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。”

二.比蚯蚓还专一的事物有很多

“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可以说这两句诗赞扬了蚕和蜡烛的至死不渝,正是“专一”的体现;还有“捣衣”这一意象,捣衣的人是思妇,在进行捣衣这种重复机械的劳作之时,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,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,心志专一,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,捣衣体现了妇女的贞洁,进而可见其专一;还有李白“铁杵成针”也说明了坚持和专一的特点。比“蚯蚓”更体现专一的事物很多,就没什么人在乎蚯蚓“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”了。

三.“蚯蚓”本身不美

对比起来,用其他意象表达“专一”,似乎饱含了一种含情脉脉和儿女情长,“蚕”、“蜡”、“捣衣”都含有凄美的意义,而“蚯蚓”常年生活在黑暗的泥土,给人一种脏脏的感觉,所以古代文人多不用“蚯蚓”作为意象。而且古代文人墨客常常追逐“不食人间烟火”的高雅意趣,比如梅兰菊竹、春花月夜、鹧鸪鸿雁。“蚯蚓”作为农业生产中松土的“工具”,其渺小不易被人察觉,所以发现它美的人就更少了。

综上所述,“蚯蚓”的专一,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意象,其实不必过分追究原因,一种文化的发展,具有其必然性,也有其偶然性。可能荀子写蚯蚓这一意象,仅是为表达“学习要专一”的道理,所以大家忽略了“蚯蚓”。这么说来,蚯蚓,可真是有点不幸运啊!

(文:尹韵妍)

相关创作